“重塑哪吒”为何非要用藕?热映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让莲藕成为热门话题,藕粉也成了热门产品。我们不妨就从莲藕入手,探讨一下如何发展特色农业,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

我国是莲藕生产大国,全球80%的莲藕都产自我国。我国河湖众多,很多地方的莲藕都颇具名气。比如湖北洪湖,莲藕种植面积大,仅专门产藕带的就有6万亩,而且近年来单产提升显著。再如湖南湘潭,莲子加工量占全国莲子加工总量的70%,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如今市场上的藕粉种类繁多,既有传统的纯藕粉,也有添加了坚果的复合型藕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由此可见,初级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的极大丰富,是相关产业能够接住这波流量的基础。
培育特色农业已成为行业的普遍共识。近年来,不少地方积极培育特色农产品,有的农产品具有特殊口感,像贵州刺梨;有的富含独特营养,如富硒蔬菜;有的上市时间特殊,例如特早熟柑橘;还有的加工技术领先,比如鲜切小菠萝。这些特色农产品不仅丰富了市场,还促进了农民增收。不过,也有一些地方的土特产,虽然有“土”的特点,但却没有突出“特”的优势,因此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有的土特产市场认可度低,销售情况不佳;有的则受到相似地区的冲击,经济效益不够理想。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必然之举,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要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农民、农民合作社等是农业经营主体,他们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在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上最有发言权。农村的情况各不相同,需要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在具体的种养问题上,尤其不能搞行政命令,不能拍脑袋下指标。只要经营主体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政府不宜指定种养的具体品种和业态,既要关心农业发展,又要尊重农民意愿,多给予政策支持,少进行过多干预。
各地还需要从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的全局中找准自身定位和产业机遇。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加强以“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其实,“七区二十三带”在“十二五”规划中就已经提出过。这次再次强调释放出了明确的信号,相关地方不妨深入研究。可以明确的是,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要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交通设施、产业基础、市场渠道等因素。尤其要关注相似地区的产业动态,注重供需平衡,瞄准市场有需求、农户能收益的方向。
目前,各地都在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虽然农业在浙江经济中的占比不大,但浙江农业的市场意识和融合理念值得其他地方学习。野生铁皮石斛被称为长在悬崖上的“仙草”,近年来随着铁皮石斛人工种植面积的扩大,价格出现了分化。浙江乐清敏锐地认识到行业形势的变化,从育苗、种植到加工、农旅,全面提升产业素质,累计开发“石斛+”周边产品300余个,涵盖休闲食品、预制菜、日化护肤、药品等多个板块。由此可见,延长产业链条、丰富产业业态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
农产品往往难以实现标准化,但如果能够做到标准化,就能在消费者购买前给他们稳定的预期,从而树立良好的产业形象。以智利车厘子为例,其进入中国市场的主流方式是海运,一个月后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大多依然状态良好。秘诀在于,在采摘、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都下足了功夫。采摘后的车厘子经过“冷激”处理,喷洒食品级保鲜剂,采用气调包装,在18小时内被送到冷库,装入专业冷藏集装箱。在销售环节也是标准化的,按大小划分6个等级、按颜色划分3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价格。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土特产不能以一种随意的状态进入市场,而要注重标准化建设。
我国农业资源极为丰富,特色农业是展现我国农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各地要按照中央要求,深入琢磨“土特产”这三个字,推动更多的土特产不断创新、提升品质,走向更广阔的市场。